潘小忠和冯勤芳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,他们十分幸运赶上了好时候,当时的紫砂市场非常看好,需求旺盛,当时的紫砂工艺二厂也正值红红火火,景气指数很高,进厂职工很多,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学艺氛围。尤其是徐汉棠大师来到后,毫无保留,十分认真地把培训艺德作为重要工作来做,像小忠、勤芳这批年轻人,都能直接或间接受到徐老师的指点和授课。当然,也不是说凡想学做紫砂茶壶的,就都能个个成才,还要看他们的悟性高不高,手脚勤不勤,而潘小忠、冯勤芳应该是众多学艺后生中较为成功的一对。先说冯勤芳,进厂要略比潘小忠早几年,祖上就是做茶壶,其祖父就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制壶高手冯桂林。冯桂林(),紫砂著名艺人,擅长松竹梅题材及仿真自然塑器。其制品或圆或方、或长或短、或高域矮、或深沉肃穆,给人以千奇万状信手出、鬼斧神工难类同之感,为紫砂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师艺匠之一。冯桂林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业,应该说十分遗憾,而到他的孙辈,三个孙子也没有做壶,倒是唯一的孙女冯勤芳,端上了做紫砂壶这只饭碗头,民间工艺讲究传承,尤其是家传,应该说冯勤芳做壶有了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,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桂林传人,加上她勤奋好学,能吃苦耐劳,在当时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,又遇到了名师,以致冯勤芳很快在同道中脱颖而出,现在来看她的作品,似乎有桂林遗风,无论是光货还是花货,韵味十足,传统的根植得很牢,在她们这个年龄段的做壶人中,应该说是个佼佼者。再说潘小忠,虽比勤芳晚几年学做壶,但之前先学木匠,也算手艺人,到放下木工箱子来做茶壶,仿佛轻车熟路很快投入,也许做惯了木工活,做壶也方货见长,且特别讲究线条、注重挺刮,给人以美感,而他以领悟深刻,把握传统,形似神更似。后来,潘小忠与冯勤芳在同一个工厂,共同的志向中产生了感情,结为夫妻,就更加有了取长补短、工同提高的做壶乐壶,她们低调做人不张扬,认真做壶不搭浆(为宜兴方言,意思是做事将就、马虎),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,她们俩这样年轻,应该有很活跃的思维,但她们格守做壶先做人的行业规矩,这与当前壶届相当一批心浮气躁的年轻人相比,她们传统甚至还有点守旧,她们从不黄婆卖瓜,自卖自大专,她们更不整天忙于走南闯北,也不在商业味浓厚的场合去兜售自己,她们总是在家默默做壶,真正玩壶爱壶的人士喜欢他们的作品,更喜欢她们的人品,日积月累,厚积薄发,如今小忠、勤芳已小有名气,寻觅他们作品的人也已不少,他们要出一本反映自己紫砂作品的画册,我赞成,但我也提出忠告,这画册大的方面来说是弘扬紫砂文化,小的方面来看,也是为了展示你们的才化,作一阶段性的从艺小结,也许人赢得好评,也许会带来批评,都要正确对待,虚心接受,如今有些人,作品集越来越漂亮,装帧、印刷越来越精美,而实际做的作品却不怎么样,这叫名不符实,是有害处的,小忠、勤芳的年纪还小,从艺的路程还长,因此我希望她们能百尺竿头、更进一步,壶上的功夫多一点,壶外功夫少一点,安下心做出好壶来,成为紫砂伉丽、壶艺双飞的模范,做一对真正的桂林传人。